和光•走進民歌第一村 傾聽非遺傳承事

發布時間:2022-07-12 發布者: 浏覽次數:

(吳紫琴)“黨的十九大,我能唱給你們聽。”民歌傳承人侯同榮對學生說道。7月12日上午,我院“螢火蟲”暑期實踐團隊為了解官山鎮的非遺文化,實地走訪了呂家河村的民歌唢呐團隊。

“黨的十九大,輝煌又燦爛……”侯同榮用抑揚的曲調為實踐團隊講述着黨的十九大的故事。侯同榮是民歌唢呐團隊的一員,同時也是民歌的省傳承人,他表示,民歌的詞會不斷地有人創作,但曲子是一直傳承下來的,以後歌詞會持續更新,也會有黨的二十大、二十一大……

侯同榮告訴實踐團成員,他從6歲就開始唱民歌,如今已有75歲,家中向上三代向下一代都會唱民歌,現在他能夠唱的民歌高達3000餘首。除了歌頌黨之外,民歌唢呐團隊還為實踐團成員表演了《戒賭記》《楊家将》等7首民歌,團隊成員也跟着打出節拍,津津有味地聽着。

據悉,呂家河民歌曆史悠久,早在周宣王時即已廣為流傳。其内容的時空跨度較大,既有三皇五帝,又有辛亥革命、抗日戰争。當地的孩子一般從7歲就開始唱民歌,在鎮上常常能見到孫爺倆在閑暇時一起唱民歌的場景。

當問及民歌團隊成員人數時,團隊負責人時敬兵臉上卻略露苦色,他說道:“隊伍如今隻有十幾個人了。雖然政府一直在支持民歌的傳承,本地孩子也都會跟着學唱民歌,,但我們這裡人數少,民歌的發展傳承依然很受限制。”

實踐團隊長闫昌昊感概道:“當地的民歌文化氛圍十分濃厚,歌唱,奏曲,寫詞,所有人都在為民歌傳承盡自己的力量。希望這次的實地學習,能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,今後用自己的方式為非遺傳承出力!”

上一條:逐光•硬筆書法首次開課 書法課堂寓教于樂 下一條:逐光•共同學跳廣場舞 暖心互動關系融洽

關閉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