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助力非遺傳承 我校學子從山村牽出文化紐帶

發布時間:2023-07-19 發布者: 浏覽次數:

(通訊員楊美琳 陳先凜)為進一步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引領,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7月19日,我院“螢火蟲”志願服務隊深入湖北省高壩洲鎮,組織當地小學生用抖音直播的方式,向我校學子講解當地桑蠶非遺文化,科普養蠶知識。

鏡頭跟随天平山小學三年級學生譚紫宸走出教室,來到天平山小學的校内養蠶室,“它的肚子上凸起來的小尖尖就是它的腳,叫做‘腹足’。”譚紫宸指着牆上大幅的蠶的畫像講解道。鏡頭轉到養蠶室的角落裡保留的蠶蛹标本,譚紫宸繼續向大家介紹,蠶繭可以分成三層:浮絲層,中間層及蛹襯層,其中中間層是制作絲織品的主要原料。

“在觀看這場直播之前,我從來都沒了解過如此細緻的有關桑蠶的知識。”我校觀看直播的學生艾宇陽說,“能通過直播聽到當地小朋友的講解,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。”

走出校園,譚紫宸帶着大家走進一片桑園蠶桑葉,“桑葉營養豐富,對于蠶的生長和發育非常有利。”他摘下一片桑葉,教觀衆如何區分嫩葉和老葉,據譚紫宸介紹,蠶的一生會經曆幾次蛻皮,每次蛻皮後幼蟲的大小和食量都會增加。桑樹的葉子生長也具有相應的時序性,新鮮嫩葉通常在蠶需要更多營養時得以提供。

據悉,天平山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分别開發實施了《桑樹的栽培與管理》、《蠶的養殖》、《蠶的價值》、《桑蠶文化》校本課程,該小學的學生們都對桑蠶知識有一定的了解。

“原來我也可以做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!以後我一定會繼續學好傳統文化知識,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和能力,争取把家鄉的非遺故事講給更多人聽!”譚紫宸驕傲的說道。

我校“螢火蟲”志願服務隊将持續圍繞鄉村振興為主題,開展“非遺+直播+教育”特色活動,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共同締造保護創新,讓非遺走進校園,走進社區,走進百姓的生活。

上一條:孩童聲聲道桑蠶 翻轉課堂共成長 下一條:學習“三防”知識 護航學生成長

關閉

Baidu
sogou